《左傳》燭之武退秦師01-8-22,1)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chǔ)上熟讀成誦。2)體會文言文的特殊性,積累文言字詞句。3)賞析人物形象、寫作技巧并體會《左傳》的語言特點。2學習目標,練習朗讀課文7,第一課時3,關(guān)于《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蹲髠鳌泛汀豆騻鳌贰豆攘簜鳌范际墙庹f《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蹲髠鳌反蠹s成書于戰(zhàn)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fā)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蹲髠鳌分杏浟吮姸嗟臍v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wù)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良醫(yī)、商賈、娼優(yōu),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跡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xiàn)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史書體例編年體--按年月日編排史實,如《左傳》《資治通鑒》以人物為中心敘述當時的史實,如《史記》紀傳體--國別體--按國家分類記載各國史實,如《國語》《戰(zhàn)國策》,背景介紹,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奚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出兵伐鄭的原因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場戰(zhàn)爭。秦晉聯(lián)合的背景一是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晉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晉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返回晉國為君的。二是秦國當時亦想稱霸,急于對外擴張。10,范讀課文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13,注意讀音1、氾南(fàn)2、佚之狐(yì)3、夜縋而出(zhuì)4、共其乏困(gōng)5、闋秦以利晉(jué)6、秦伯說(yuè)7、逢孫(páng)8、不知(zhì)14,春秋時期形勢簡圖秦楚鄭晉,看課文回答下列問題1、秦晉為何圍攻鄭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2、鄭伯怎樣勸說燭之武為國效力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4、晉文公為何不向秦軍進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8,9課文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圖示秦晉圍鄭鄭國危矣怎么辦夜縋而出說服秦伯秦兵退晉兵退鄭圍得解燭之武,第二課時11,秦晉圍鄭形勢圖秦晉軍:駐軍(名作動)鄭秦軍氾南晉軍函陵,晉侯:晉文公重耳;秦伯: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出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以:因為貳:從屬二主小結(jié):本段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設(shè)伏,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寫法。屬于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部分。,臨危受命: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于:介詞,對。若:連詞,假如。小結(jié):佚之狐慧眼識英才,鄭文公起用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辭:推辭。為:做,干。之: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矣:表已然和肯定語氣。猶:尚且。也已:表肯定兼延緩語氣。“已”同“矣”小結(jié):曾經(jīng)懷才不遇,流露委屈牢騷。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子:古代對人的尊稱,相當與現(xiàn)在的“您”。而:副詞,才。是:這。過:過錯。然:然而。許:答應。小結(jié):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說退秦師:,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夜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夜:名--狀在夜晚。既:已經(jīng)。說明秦晉圍鄭,鄭國必亡。欲揚先抑,以進為退。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以:前一個是介詞,“拿”;后一個是連詞,當“來”講執(zhí)事:對對方的尊稱。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邑:邊邑,作動詞,“把---當作邊邑”;遠,指鄭國。,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焉:何。用:介詞,表原因。陪:通“倍”,增加。鄰:鄰國,指晉國。厚:土地廣大或國力雄厚。燭之武措辭委婉而有謹慎地點明:亡鄭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舍:放棄。以為:“以之為”之省,“之”代鄭國。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人;今,負責主辦接待一方。行李:古,出使的人;今,旅居中的生活用品。共:通“供”,供給。困:旅行中的各種不便。說明保存鄭國,對秦有好處。,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嘗:曾經(jīng)。為:給予。賜:恩惠,這句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的事濟:渡河。設(shè)版:修筑防御工事。晉被秦德,不可共事。離間秦晉,不失時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夫:助詞,表示議論發(fā)端,起強調(diào)或者提示作用,一般稱發(fā)語詞。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即“有何厭”,“厭”通“饜”意為“滿足”。東封:東,方位名詞作狀語,意為“向東”。封:疆界,作動詞。肆:延伸,擴張。闕:通“缺”,使動用法,侵損,削減。焉:哪里。利:使動用法,使~~~~什么得利。唯:希望。說晉貪得無厭,言秦自身危險。,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逄孫,揚孫戌之,乃還。說:通“悅”,高興。戌:防守。小結(jié):處處為秦著想,句句曉以厲害。秦伯心悅誠服,秦晉聯(lián)盟瓦解。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秦軍。公:晉文公。微:通“無”,沒有,非,用來表示一種否定的假設(shè)或條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忍;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因:依靠。敝:使動詞,損害。與:結(jié)交,親附。知:通“智”,智慧。易:替代。武:使用武力時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吾其還也。”亦去之。其:表商量或者希望語氣,還是。小結(jié):晉侯省察時勢,做出明智選擇。,第三課時課文總結(jié)11,詞類活用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2、夜縋而出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4、越國以鄙遠5、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6、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軍:名--動駐扎夜:名--狀在夜晚亡:使動,使……亡鄙:意動,以……為邊境遠:形--名遠方東:名--狀向東封:意動,以……為邊境朝:名--狀在早晨夕:名--狀在晚上12,(1)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2)(燭)辭曰(3)(燭)許之(4)(燭)見秦伯,(燭)曰……(5)敢以(之)煩執(zhí)事(6)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7)(晉軍)許君焦瑕文言句式1判斷句(1)是寡人之過也。(2)鄰之厚,君之薄也。(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2.賓語前置何厭之有?3.介詞短語后置(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2)佚之狐言于鄭伯曰(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4、省略句15,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3、何厭之有?4、秦伯說5、失其所與,不知通假字已通矣,語氣詞共通供,供給厭通饜,滿足說通悅,高興知通智,明智13,14古今異義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2、行李之往來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出使的人今: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古:那人今:一般人的妻子古:把……作為今:認為以為行李夫人,16一詞多義以①以其無禮于晉②敢以煩執(zhí)事③越國以鄙遠④焉用亡鄭以陪鄰?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因為,連詞拿,用,介詞表順承,連詞表順承,連詞把,介詞許①許君焦、暇②雜然相許③潭中魚可百許頭④先生,不知何許人也答應,聽從贊同約數(shù)表處所,燭之武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從正面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尤其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此外,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cè)面烘托了這個人物。燭之武燭之武形象分析17,燭之武的游說藝術(shù)1.為對方打算——不暴露游說目的燭之武先講明秦晉圍鄭,即使攻下鄭國,秦國亦無大裨益;進而分析晉侯出征目的在于擴張領(lǐng)土,且欲壑難填。一方面使秦伯覺得枉費心機,一方面頓感危機所在。于是,燭之武“一心為秦”地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更利于聽雖然燭之武年歲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豈敢倚老賣老,婉言以說,“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愛聽,又怎能不依計行事。3.巧施攻心術(shù)——先對方之憂而憂燭之武抓住秦伯擔憂“幫晉滅鄭后反而惹火燒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層層逼緊,透辟申明圍鄭對秦無任何好處,曉之以害,動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鄭國之圍。18,賞析本文的寫作技巧19(1)伏筆與照應(2)波瀾起伏(3)詳略得當秦晉圍鄭,欣賞動畫練習背誦20,謝謝觀看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