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統(tǒng)考教材議論文解析考題考點同步練習
ID:48940 2021-10-08 1 15.00元 48頁 99.96 KB
已閱讀10 頁,剩余38頁需下載查看
下載需要15.00元
免費下載這份資料?立即下載
專升本大學語文統(tǒng)考教材議論文解析考題考點目錄第一單元議論文11.季氏將伐顓臾12.寡人之于國也33.秋水(節(jié)選)64.大同85.諫逐客書116.陳情表147.五代史伶官傳序178.答司馬諫議書199.論毅力2210.燈下漫筆2511.談時間3112.論快樂3413.選擇與安排3814.論學問44 第一單元議論文1.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原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螅【蛹卜蛏嵩挥貫橹o。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薄咀g文】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準備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笨鬃诱f:“冉有!我恐怕該責備你了。那顓臾,從前先王把他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nèi)。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愿意?!笨鬃诱f:“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則不擔任那職務(wù)。’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如今顓臾47 城墻堅固而且靠近費城,現(xiàn)在不奪取,后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笨鬃诱f:“冉有!君子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想去做卻偏要編造借口(來搪塞態(tài)度)的人。我聽說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們不怕財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民眾不多而怕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依照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fā)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穩(wěn)定統(tǒng)一;反而在境內(nèi)策劃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nèi)部?!薄究碱}考點】1.背景再現(xiàn)《季氏將伐顓臾》事件發(fā)生在春秋末期的魯國。魯國自魯桓公以后,他的三個兒子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久專魯國政務(wù),凌駕于魯君之上。將要攻打顓臾的季氏名肥,謚康子。此時的魯君是魯哀公。當時季孫肥把持國政,和魯君矛盾很大,也知道魯君想收拾他收回主權(quán),因此怕顓臾憑借有利的地理條件起而幫助魯君,于是要先下手為強,攻打顓臾。冉有、季路既是孔子的學生,又是季孫肥的家臣。季康子也曾和孔子有過交往,《論語·顏淵》篇記載他曾“問政于孔子”,曾因盜賊多,求教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對盜賊多的問題的回答也頗能擊中季氏要害,因為孔子竟說:“假如您不貪求太多的財富,就是獎勵偷搶,他們也不會干?!笨梢娍鬃訉緦O肥是很不滿意的。對冉求,《論語·先進》篇記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因此惹得孔子大發(fā)雷霆地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季氏將伐顓臾》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演,冉有、季路(子路)以季氏家臣的身份在老師孔子面前為季氏的兼并之舉和自己的失職作辯解維護,引出了孔子的一番駁斥。2.中心思想本文記錄孔子針對“季氏將伐顓臾”一事,批評輔佐季氏的冉有、季路的失職、曖昧、短視行為和態(tài)度,表現(xiàn)孔子反對兼并,反對貪欲,主張平均、和睦、安定的治國方略和以道德力量感化附屬小國,反對武力征討的對外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魯國專權(quán)者季孫氏的貪欲、鄙陋和篡權(quán)的野心。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共分三段,也是三個層次。在每個層次里,孔子和冉有、季路都進行一次交鋒,各自做了一番陳述,并提出自己的論點。47 第一段,冉有向孔子通報“季氏將有事于顓臾”。這是冉有的敘述。針對冉有這句話,孔子予以批評,指出“無乃爾是過與?”,然后闡明不該伐顓臾的理由。第二段,針對孔子的批評,冉有陳述“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鬃俞槍θ接械年愂?,進一步申說自己的意見,使用了兩個反問句“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再一次指出冉有、季路應(yīng)負的責任。第三段,冉有代季康子提出伐顓臾的理由:“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又赋鲞@是借口,實質(zhì)是季氏的貪欲??鬃釉谡骊U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后,針對冉有的論點,再一次指明:“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寫作特點1.這是一篇駁論文,全文圍繞中心論點,以對話形式展開駁論。駁了三個論點:季氏將伐顓臾、推卸責任、為季氏辯護,闡明了孔子自己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2.文中運用了多種論據(jù),有歷史材料、現(xiàn)實事例、名人名言等,從而增強了文章中論辯的力量。3.語言簡潔、犀利,還用了比喻、排比、反詰、成語等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感染力。2.寡人之于國也《孟子》【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泵献釉唬骸巴跞缰耍瑒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薄安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47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薄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客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薄ⅰ咀g文】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很盡心竭力的吧!河內(nèi)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zhuǎn)移到河內(nèi)。當河東發(fā)生災荒的時候也這樣辦,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爸灰贿`背農(nóng)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wǎng)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chǎn)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yǎng)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薄霸谖瀹€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的繁殖飼養(yǎng),不要錯過時節(jié),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jīng)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diào)孝敬長輩的道理,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薄柏i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shè)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百姓死了,就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考題考點】1.本文概述47 文章由梁惠王的發(fā)問開始。梁惠王認為自己盡心欲利百姓,兇年多方救民,鄰國統(tǒng)治者沒有趕得上自己用心國事的,不知為何鄰國百姓不見減少,而自己的百姓不見增加。孟子的回答是文章的中心。孟子首先以打仗作戰(zhàn)為比喻,認為梁惠王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之比較而已。緊接著孟子滔滔而論,系統(tǒng)地闡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張:首先要滿足百姓養(yǎng)生喪死之需,使百姓衣帛食肉,無饑無寒;接著再辦好學校,搞好孝悌之教。如此,即可作天下之王,何愁民不增多。正面論述了自己的主張后,孟子又針對現(xiàn)實,揭露了統(tǒng)治者生活的奢侈,不關(guān)心百姓死活的做法,餓死人而歸罪于年成不好的推諉。2.中心思想文章記錄了梁惠王和孟子的一問一答,表現(xiàn)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和仁政主張:王道之本,在于使百姓養(yǎng)活生者、發(fā)送死者所需之資充足完備,然后以禮儀教化百姓,并做到責己以嚴,待民以寬。如此,可成就王業(yè),天下之民就會來到你的身邊。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梁惠王以為自己已經(jīng)盡心治國了,但為什么“民不加多”的疑問。第二部分,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與鄰國國君都沒有實行仁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依次闡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應(yīng)持的正確態(tài)度。首先要不失農(nó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使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有保障,生者有所養(yǎng),死者有所葬,這是孟子所謂的“王道之始”。然后“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認真辦好學校教育,教導人民懂得禮義道德。最后告誡梁惠王不要歸罪年景不好,應(yīng)從實施王道著手。以上三部分的末尾,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語句收束,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綰連,始終不離文章論述的中心線索“民不加多”這個問題來論述,結(jié)構(gòu)十分嚴謹。4.寫作特點47 1.在對話論辯中,循循善誘,引人進入自己的思路,解釋、鼓勵、引導,最終,孟子得以向梁惠王宣講了王道的主張。2.全文線索脈絡(luò)清晰。全文是圍繞“民不加多”和使“民加多”為線索分析論說的。3.連鎖推理,邏輯力強。所謂連鎖推理,就是以前幾句得出的結(jié)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jié)論,再以新的結(jié)論為前提,推出更新的結(jié)論。在闡述行王道初步措施時,孟子運用了這一方法,以“不違農(nóng)時”入手,層層深入地進行論述,直說到“王道之始”為止。連鎖推理的運用,使孟子邏輯嚴密,承接自然,新意迭出,具有勢如破竹的氣概和引人入勝的魅力。4.善用比喻,并用排比、對偶等句子,使文章流暢,有氣勢。比喻如“五十步笑百步”和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排比和對偶句在第三部分中運用自然,使文章有強大的說服力。3.秋水(節(jié)選)《莊子》【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北焙H粼唬骸熬懿豢梢哉Z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47 【譯文】秋天的水按時到了,各條河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水徑直涌流而浩大,從河的兩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間,連牛馬這樣的大動物都分辨不清。在這種情況下,河伯非常高興,沾沾自喜,認為天下的美好之處都在自己一邊了。河伯順著水流向東行,到了北海,向東面看,看不見水邊。于是河伯就轉(zhuǎn)過他的臉,抬頭看著海,對海若嘆息說:“俗語有這樣的話:‘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認為誰也比不上自己’,這樣的人,說的就是我。我曾經(jīng)聽說有認為孔子的知識少、伯夷的仁義輕的人,一開頭我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難于窮盡,(假如)我不是到你的門下請教,就非常危險了。我就會長時間地被真正的大名家恥笑了?!北焙H粽f:“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談?wù)摯蠛#驗樗芩〉胤降南拗?夏天的蟲子不能和它談?wù)摫?,因為它受時節(jié)的限制;不能和見識淺陋的人談?wù)摯蟮览?,因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給限制住了。如今你從海邊往外看,觀覽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淺薄,這樣我就可以和你談?wù)摯蟮览砹?。天下的水,沒有大過海的,所有的河流都歸向這里,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息,海水卻不見增多滿溢;尾閭將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停止,海水卻不見減少枯竭;無論春天還是秋天,大海都不起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響。它的蓄水量超過江河,簡直不是用一般數(shù)字所能計算的。但我卻從來沒有因為這個自滿,因為我自知是自然的產(chǎn)物,由天地賦予我形貌,并且稟受到陰陽之氣,我在天地之間,就跟小石塊、小樹木在大山里一樣。我正以為自己所見太少,又哪里敢自以為多而驕傲呢?算起來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螞蟻穴存在于曠野之中嗎?算起來中國存在于海內(nèi),不就像一顆小米粒存在于大谷倉中嗎?世人每用“萬物”的說法來稱事物數(shù)量之多;而人類不過只是萬物中的一種罷了。九州之內(nèi),人們都是靠著谷食生存、乘舟車來往,熙熙攘攘,作為每一個人來說,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個人與萬物相比,不就像馬身上的一根毫毛嗎?五帝所禪讓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慮的,仕士所操勞的,也不過是像一根毫毛罷了!伯夷以讓天下求取名聲,孔子以能談天下事被人視為博學。他們因此感到自滿,不就跟你原來看到河水上漲而自滿一樣嗎?”【考題考點】1.中心思想本文通過神話人物河伯和北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處在河中的河伯認識境界47 狹小,而當河伯隨水流來到海邊時,他的認識境界和視野就變得開闊了,闡明一個哲理,說明處在不同環(huán)境或情景中的人物會有不同的認識。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一切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個人的認識和作用十分有限,不可自多。2.內(nèi)涵主旨本文在客觀上給人以啟迪,使人認識到人的認識需要不斷提高,人要不滿足現(xiàn)狀,不斷學習,努力進取,以提高認識。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由兩個自然段組成,第一段是河伯的談話,第二段是北海若的談話。第一段可分為兩層:①由“秋水時至”到“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為第一層。②由“順流而東行”到“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為第二層。第二段可分為四層:①從“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到“爾將可與語大理矣”為第一層。②從“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為第二層。③從“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為第三層。④從“五帝之所連”到“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為第四層。4.寫作特點1.通篇采用寓言的形式進行論說。河伯與海神,都是神話中的人物,他們對話的進展,也完全是作者自己的主觀構(gòu)思,天上人間任意馳騁,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這一點和后世的典型論說文,有較大的差異。2.“善于援譬設(shè)喻”。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手法,使讀者易于明了作者所闡明的道理。從論證方法來說,文中類比與對比并用,如井蛙、夏蟲、曲士都是用來比喻那些因環(huán)境所限而不能與之講大道理的人。由于文中大量使用了類比法,使文章顯得氣勢磅礴而富于形象性。4.大同《禮記》【原文】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47 而有志焉?!薄按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薄敖翊蟮兰入[,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薄咀g文】以前孔子曾參加蠟祭陪祭者的行列,儀式結(jié)束后,出游到闕上,長嘆的樣子??鬃又畯?,大概是嘆魯國吧!子游在旁邊問:“您為何感嘆呢?”孔子說:“(說到)原始社會至善至美的那些準則的實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湯文武相比),我趕不上他們,卻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屬于公眾的。選拔道德高尚的人,推舉有才能的人。講求信用,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使它達到和睦。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終,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兒童有使他們成長的條件和措施。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少而無父者、老而無子者,都有供養(yǎng)他們的措施。男人有職份,女人有夫家。財物,人們厭惡它被扔在地上(即厭惡隨便拋棄財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即都想出力氣),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奸詐之心都閉塞而不產(chǎn)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出現(xiàn),因此不必從外面把門關(guān)上。是高度太平、團結(jié)的局面。”“如今大道已經(jīng)消失不見,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wù)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shè)施。禮義作為準則:用禮義擺正君臣的關(guān)系,使父子關(guān)系純厚,使兄弟關(guān)系和睦,使夫妻關(guān)系和諧,用禮義來建立制度,來建立戶籍,按照禮義把有勇有謀的人當作賢者(因為當時盜賊并起),按照禮義把47 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詐之心由此產(chǎn)生,戰(zhàn)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杰出任務(wù),(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出來的。這六位杰出人物,在禮義上沒有不認真對待的。以禮義表彰他們(民眾)做對了事,以禮義成全他們講信用的事,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把仁愛定為法式,提倡禮讓。以禮義指示人們要遵循固定的規(guī)范。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在位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把這(不按“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小的安定?!究碱}考點】1.中心思想孔子對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極端不滿,通過論及“大同”“小康”理想社會,以表達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極端不滿,對“克己復禮”重建“大同”“小康”社會的美好憧憬。2.內(nèi)涵主旨孔子提出“大同”“小康”孔子提出,所謂五帝時的“大同”世界,是“大道之行”的時代,是“禮”自然運行于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人欲與“禮”自然融合、人自然順應(yīng)“禮”的時代,是儒家所憧憬的最和諧美好的理想社會;所謂“三代之英”時的“小康”社會,是“大道既隱”之后,圣人對“禮”特別提倡的時代,是圣人用“禮”約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時代,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是稍遜于“大同”的理想社會。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分兩個自然段。第一段,孔子論述了“大同”“小康”的緣起。魯國祭祀僭行天子之禮,孔子對魯國的做法非常不滿,引發(fā)對“大同”“小康”理想社會的論述。第二段,孔子具體對比論述了“大同”“小康”社會的特點與二者之間的差異,以表達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極端不滿,以及對“克己復禮”,重建“大同”“小康”社會的美好憧憬。4.寫作特點1.正反對比,兩相對照。2.運用排比,增強氣勢。運用排比,相同的句式緊密排列,使人感覺一氣呵成,感情強烈,氣勢充沛。47 5.諫逐客書李斯【原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47 【譯文】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qū)逐客卿這件事,私下里認為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百里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并國家二十多個,于是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zhàn)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qū),西進兼并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東面占據(jù)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功烈延續(xù)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廢黜穰侯,驅(qū)逐華陽君,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quán)力,堵塞了權(quán)貴壟斷政治的局面,蠶食諸侯領(lǐng)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yè)。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么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shè)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chǎn)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chǎn)的才許可采用,那么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wèi)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后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后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cè)攵康乃羞@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chǎn)的然后才可用的話,那么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面前;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wèi)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wèi)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47 卿都要驅(qū)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啊!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yè)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物品中不出產(chǎn)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qū)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nèi)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gòu)筑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究碱}考點】1.背景再現(xiàn)戰(zhàn)國末年,秦國強大。六國之士多入秦以為客卿,影響了秦國宗室大臣的權(quán)勢。時逢韓國有個水工叫鄭國,韓王派他到秦國來,故意促秦王修建灌溉渠,以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使秦無暇無力東征。事被察覺,于是秦宗室大臣聯(lián)合勸說秦王:“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碑敃r李斯在秦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就在秦始皇十年上書秦王,反對驅(qū)逐客卿。2.中心思想文章一開始就亮出了作者自己的觀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并通過使用大量歷史的、現(xiàn)實的材料作為論據(jù),證明驅(qū)逐客卿是錯誤的。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五個自然段,可分為五部分。第一段點明中心論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敝赋鲋鹂褪清e誤的。第二段從歷史上論述,指出穆公、孝公、惠王、昭王時代客卿都建立過富國強國的功勞,“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第三段從現(xiàn)實中說明,非秦國出產(chǎn)的大量的“色、樂、珠、玉”為秦王所重,而重物輕人,則“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47 第四段從理論上闡明納客與逐客的利害對比。第五段是全文的小結(jié)。明確指出“逐客”以“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直接闡明第一段所提“逐客”“過矣”,過在危害國家。4.寫作特點1.論點明確,論據(jù)豐富,論證有力。本文是一篇駁論,針對對方的論點:“請一切逐客”,從文章一開始就明確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接著運用了大量歷史的、現(xiàn)實的材料作為自己論點的論據(jù)。在論證時,每段都采用了對比法,且每一段都以秦國利益之所在作為衡量正誤得失的標準,切中要害,說服力強。2.善于鋪陳,氣勢磅礴。由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做論據(jù),所以在行文時,必然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一一地給予展示鋪寫。這樣寫不僅說服力強,且文章有極強的氣勢。3.同中有異,富于變化。在鋪寫大量材料的過程中,由于在寫法上富于變化,所以不顯得重復累贅。4.對偶排比,文采華美。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一連七個排比句,一暢而下,氣勢連貫而文采斐然。6.陳情表李密【原文】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47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咀g文】臣子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棄我而死去。我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母親改變了守節(jié)的志向。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年幼喪父,便親自撫養(yǎng)。臣小的時候經(jīng)常生病,九歲時不能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應(yīng)門戶的童仆,生活孤單沒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但祖母劉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她。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舉臣為孝廉后來又有名叫榮的刺史推舉臣為優(yōu)秀人才。臣因為供奉贍養(yǎng)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的侍從。我憑借卑微低賤的身份,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wù),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怠慢不敬??たh長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縣的長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我想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zhàn)B育,況且我孤單凄苦,程度更為嚴重呢。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wù),本來希圖宦達,不顧惜名聲節(jié)操?,F(xiàn)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yōu)厚,怎敢猶豫不決,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47 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達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yǎng)祖母而遠離。我現(xiàn)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xiàn)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jié)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jīng)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yǎng)老送終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天地神明,實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滿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應(yīng)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jié)草銜環(huán)來報答陛下的恩情。我懷著像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究碱}考點】1.背景再現(xiàn)晉武帝下詔拜李密為太子洗馬(太子的屬官),李密因祖母有病,上表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情境,從而說服晉武帝暫時放棄讓他出仕的想法。2.中心思想全文通過以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親情為主線,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方針為道德依據(jù),盛贊晉帝,責貶自己,委婉曲折地闡明自己不能應(yīng)詔的理由和希望自己忠孝兩全的心志。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分為四段。第一段,述說幼年遭遇和家庭困境,突出祖孫二人不可分離的境況,引出自己對祖母的責任。第二段,述說兩次辭不就職的原因和目前進退兩難的境況,表明并不是不愿奉詔,實在是因為“劉病日篤”。第三段,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并以此為依據(jù),表明不能奉詔只是因為祖孫二人相依為命,不能分離,以消除武帝的猜疑。第四段,歸結(jié)全文,對比“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而“報劉之日短”,提出“愿乞終養(yǎng)”的請求,請求武帝準許自己待祖母壽終后再為新朝孝忠。4.寫作特點1.本文以直接陳述的方式夾敘夾議,記敘和議論中充滿真情,且以慈孝之情貫穿全文,真切感人。47 2.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進行論證,針對晉朝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的方針,反復申述自己不能應(yīng)詔的原因,只為一個“孝”字,這樣既有效地消除統(tǒng)治者的疑慮,又使說理立于不敗之地。3.語言運用上駢、散結(jié)合,即四字句和散文句自然融合在一起,加上動詞運用的精確,如“察臣”“舉臣”“拜臣”“責臣”“催臣”等具體形象的詞語,使全文語句優(yōu)美流暢。7.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原文】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咀g文】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鼻f宗受箭收藏在47 祖廟。以后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從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jīng)完成,他那神情氣概,是多么威風!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安定,一人在夜里發(fā)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yīng),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睉n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shù)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jié)果陷于困窮,難道只有樂工(是所溺的成分)嗎?于是作《伶官傳》?!究碱}考點】1.背景再現(xiàn)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論述天下各國興亡得失的原因,全在“人事”,也就是全在人的主觀力量。2.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后唐莊宗李存勖成敗得失及后唐興衰的對比分析,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強調(diào)“人事”對國家興衰的重要意義,提醒統(tǒng)治者注意防微杜漸,力戒私欲,免遭覆滅危險。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四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作者開門見山地提供本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47 非人事哉”,強調(diào)“人事”對于國家興衰的重要性,并指出后唐莊宗的成敗得失可以證明這個觀點。第二層:寫后唐莊宗得天下的經(jīng)過。作者較為詳細地描寫了后唐莊宗接受、執(zhí)行父親遺命,消滅仇敵,功成名就的過程。第三層:寫后唐莊宗失天下之“衰”。當天下已定時,竟然出現(xiàn)“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的悲慘場景,最后落得“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與后唐莊宗得勢時的風光形成鮮明對比。第四層:得出“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最后用“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照應(yīng)全文主題,警戒統(tǒng)治者不要沉溺在自己喜愛的事物中。4.寫作特點1.本文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夾敘夾議,把敘述史實與發(fā)表評論巧妙結(jié)合。議論建立在敘述的基礎(chǔ)之上,同時又是對敘述的升華。這種敘議融為一體的方法使文章顯得理足氣壯,一氣呵成。在論證上作者采用了層層推進的方法,即先提出中心論點和主要論據(jù),然后對論據(jù)詳加闡述、分析,在此基礎(chǔ)上,得出供統(tǒng)治者借鑒的經(jīng)驗教訓。2.本文另一大寫作特點是多次運用對比方法,“盛與衰”“天命與人事”“得與失”“成與敗”“損與益”“興與亡”,鮮明的對比充滿全文,使文章論證非常生動有力。此外,全文有濃厚的抒情色彩,駢散結(jié)合,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8.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原文】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47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咀g文】安石敬白:昨日承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覺得與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議論國事時常常意見不同,這大概是由于我們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緣故吧。即使想要勉強多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因此只是很簡略地復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后來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所以我現(xiàn)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辨的,尤其在于名義和實際的關(guān)系。名義和實際的關(guān)系一經(jīng)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決了。如今您來信用以指教我的,認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員的職權(quán),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反對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則認為遵從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開討論和修訂法令制度,責成有關(guān)部門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是侵犯官權(quán);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端,這不是惹事生非;替國家整理財政,這不是搜括錢財;抨擊荒謬言論,責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怨恨和誹謗如此眾多,那是早就預知它會這樣的。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大多把不關(guān)心國事,附和世俗之見以討好眾人為得計?;噬蠀s要改變這種狀況,而我不去考慮反對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協(xié)助皇上來對抗他們,那眾多的反對者怎會不對我氣勢洶洶呢?商王盤庚遷都時,連百姓都埋怨,還不僅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盤庚并不因為有人埋怨反對的緣故而改變計劃,這是因為遷都是經(jīng)過周密考慮后的行動,是正確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緣故。假如您責備我占據(jù)高位已久,沒有能協(xié)助皇上大有作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澤,那末我承認錯誤;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當什么事也別干,只要墨守從前的老規(guī)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領(lǐng)教的了。47 沒有機會見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究碱}考點】1.背景再現(xiàn)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quán),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一再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條駁斥對方對新法的責難。2.中心思想針對司馬光反對變法所提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等責難,作者逐一加以駁斥,有力地回擊了對方的非難,指出司馬光因循守舊的本質(zhì),表現(xiàn)了作者變法的堅決和絕不妥協(xié)退讓的斗志。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五個自然段。文章主體為前四個自然段,其中又以第二、三、四段為全文核心。第一段:作者闡明寫作本文的緣由,指明自己與司馬光的分歧是政治見解的不一致而非個人恩怨。第二段:作者首先提出名實之辨,認為司馬光信中的責難與實際情況不合,以之作為自己立論反駁的前提,在此基礎(chǔ)上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的四大罪狀逐一反駁,切中要害。第三段:作者不回避“天下怨謗”的情況,而是承認這個事實,并深刻地剖析了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并以盤庚遷都也曾遭到頗多非議的史實為例,表現(xiàn)自己力排眾議、推行新法的行為不是盲目的,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第四段:作者表明了自己絕不會“不事事”“守前所為”的政治抱負。第五段為書信體的客套。4.寫作特點1.批駁論點,論證嚴密。本文是駁論文章,駁論文章有駁論點、駁論據(jù)和駁論證三種方式。本文采用了批駁論點的反駁方法,首先把司馬光的指責提煉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個論點,然后一一駁斥。在論證過程中,首先以《孟子·告子下》中關(guān)于名實關(guān)系的論言為立論依據(jù),然后擺事實,講道理,層次分明,說理清晰,有很強的邏輯力量。47 2.文筆簡潔凝練。司馬光的來信有三千多字,作者僅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寥寥八字便概括其主要觀點,而整篇反駁文章不足三百字,真正做到了言簡意賅。3.語言氣勢磅礴,寓剛于柔。全文有壓倒對方的浩然正氣。①立足于理,理足而有氣勢;②連用排比句,勢如破竹,壓倒論敵;③善用反語,抨擊謬論。這種奮然出擊的語句卻配之以溫文爾雅的禮貌語言,因而語氣還相當委婉,寓剛于柔。9.論毅力梁啟超【原文】 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吭唬骸坝幸懔φ叱?,反是者敗?!鄙w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無論事之大小,而必有數(shù)次乃至十數(shù)次之阻力。其阻力雖或大或小,而要之必無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驟嘗焉,而阻力猝來,頹然喪矣。其次弱者,乘一時之客氣,透過此第一關(guān),遇再挫而退。稍強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強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難。非至強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終者也。夫茍其挫而不退矣,則小逆之后必有小順,大逆之后必有大順。盤根錯節(jié)之既破,而遂有應(yīng)刃而解之一日。旁觀者徒艷羨其功之成,以為是殆幸運兒,而天有以寵彼也。又以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彼皆與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更譬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間風潮之或順或逆,常相參伍。彼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而后得從容以容度其順。我則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終不可得達也??鬃釉唬骸捌┤鐬樯?,未成一簀,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泵献釉唬骸坝袨檎咂┤艟蚓蚓咆鸲患叭?,猶為棄井也?!背蓴?7 之數(shù),視此而已。【譯文】天下古今成敗的種種事情,是如此的情況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們?yōu)槭裁闯晒Α槭裁词??是有毅力的人成功,與此相反的人失敗。人生的歷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順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順、逆兩境又常?;ハ嚅g隔、交替出現(xiàn)。無論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幾次乃至十幾次遇到阻力。它們的阻力雖然或大或小,但總之是必定無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開始時一定說“我要怎樣,我要怎樣,他們的意思是以為天下的事情本來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嘗試一下,阻力突然來了,就灰心喪氣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著一時的意氣,通過了這第一關(guān),遇到兩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強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強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種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沒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強的人,沒有能夠好好地做到底的。如果他遇到挫折而不退后,那末在小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小的順利;大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大的順利。煩難復雜的地方已經(jīng)過去了,接著就會有隨著刀子下去就切斷了的一天。旁觀的人只是非常羨慕他的成功,以為他大概是幸運兒,天老爺有寵于他,又以為自己在遭遇上很艱難,因此所成就的事業(yè)不如他。這種人怎么知道所謂的艱難、幸運,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種能不能夠征服艱難、利用幸運的態(tài)度,即是他成功、我失敗所區(qū)別的地方。又比如駕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間內(nèi),行駛千里的水路,其間風潮的或順或逆,常常交相錯雜。他憑借堅苦忍耐的志力,頂著逆風惡浪而突破、通過難關(guān),然后能夠從從容容進入到順利的境地。我就有時行駛了一天即返回了,有時行駛了兩三天即返回了,有時行駛了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那邊岸終于無法達到。孔子說:“比如造山,還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繼續(xù)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說:“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還沒有挖到井水,還是廢井?!背蓴〉囊?guī)律,在此而已。【考題考點】1.背景再現(xiàn)本文寫于1898年的戊戌變法失敗后不久,當時維新派志士有的被殺,有的47 逃亡,有的退隱。梁啟超雖然流亡日本,但不改初衷。他寫此文,目的就是勉勵那些身處逆境中的同仁、志士,不要被一時的失敗嚇倒,不要受暫時的逆境困擾,應(yīng)不屈不撓,繼續(xù)努力。2.中心思想作者通過縱觀古今,強調(diào)了毅力的重要性,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告誡人們?nèi)松赜心婢常灰l(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堅韌的毅力去戰(zhàn)勝逆境,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四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從歸納總結(jié)天下古今成敗的經(jīng)驗、規(guī)律入手,站在歷史的高度,點明本文的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第二層:結(jié)合人生的一般規(guī)律來加以論證。在這一層次中,作者的筆觸由對歷史經(jīng)驗的概括轉(zhuǎn)向?qū)θ松话阋?guī)律的分析。首先,指出人生歷程的一般規(guī)律大抵是逆境居多,順境居少,而逆境與順境又總是“相間以迭乘”;接著,采用層層遞進的句式,列舉由“志力薄弱之士”到“至強之人”五種對待阻力的不同態(tài)度及結(jié)果,說明只有毅力“至強之人”,才有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第三層:從順、逆兩境的關(guān)系及轉(zhuǎn)化角度深化論證。作者首先指出:“小逆之后,必有小順;大逆之后,必有大順。”這就說明,順、逆兩境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沒有逆境,也就無所謂順境,逆境可以向順境轉(zhuǎn)化。接著,作者批判了成功靠上天寵幸的錯誤觀點,指明所謂的“蹇”“幸”,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能否克服困難挫折,利用有利條件,便導致“彼成我敗”的不同結(jié)果。在這期間,“毅力”才是最重要的砝碼。這就使得論證說理進一步深化。文中所用“操舟”的比喻,十分形象、貼切。第四層:引用孔、孟先哲之言為理論依據(jù),強化論證效果,歸納并照應(yīng)開篇提出的論點。4.寫作特點1.本文論點是在歸納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和人生歷程的一般規(guī)律基礎(chǔ)上得出的,因此,從總體上說,采用的是歸納論證法。在論證過程中,又采用正反對比和比喻兩種論證方式。47 2.正反對比論證:本文的主要論點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自身已蘊含正反兩個方面,因此在論證中,自始至終都采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手法。在第二自然段中,突出順、逆兩境的對比,“志力薄弱之士”等與“至強之人”的對比。第三自然段中,側(cè)重對待“蹇”“幸”的不同態(tài)度和“彼成我敗”的結(jié)果對比。第四自然段中引用的孔子之言,“未成一簣”的堆山者和“雖復一簣”的填土者也是對比。正反對比論證手法的運用,使得毅力的有無與事業(yè)成敗的關(guān)系格外醒目,有力地證明了論點。3.比喻論證:為了更好地證明論點,本文在三、四兩個自然段中,都采用了比喻論證手法。第三自然段中,以“操舟”為喻,說明有無“堅苦忍耐之力”,是能否到達“彼岸”的關(guān)鍵。第四自然段引用的孔、孟之言中,包括了堆山者、填土者和掘井者三個比喻,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毅力的重要性。4.文中又運用了比喻和層遞的修辭手法。在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描述意志薄弱者,第三自然段寫操舟不進者的情況,都用了層遞手法。10.燈下漫筆魯迅【原文】一有一時,就是民國二三年時候,北京的幾個國家銀行的鈔票,信用日見其好了,真所謂蒸蒸日上。聽說連一向執(zhí)迷于現(xiàn)銀的鄉(xiāng)下人,也知道這既便當,又可靠,很樂意收受,行使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則不必是“特殊知識階級”,也早不將沉重累墜的銀元裝在懷中,來自討無謂的苦吃。想來,除了多少對于銀子有特別嗜好和愛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鈔票了罷,而且多是本國的。但可惜后來忽然受了一個不小的打擊。就是袁世凱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義。這邊所受的影響之一,是中國和交通銀行的停止兌現(xiàn)。雖然停止兌現(xiàn),政府勒令商民照舊行用的威力卻還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領(lǐng),不說不要,卻道找不出零錢。假如拿幾十幾百的鈔票去買東西,我不知道怎樣,但倘使只要買一枝筆,一盒煙卷呢,難道就付給一元鈔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沒有這許多票。那么,換銅元,少換幾個罷,又都說沒有銅元。那么,到親戚朋友那里借現(xiàn)錢去罷,怎么會47 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講愛國了,要外國銀行的鈔票。但外國銀行的鈔票這時就等于現(xiàn)銀,他如果借給你這鈔票,也就借給你真的銀元了。我還記得那時我懷中還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變了一個窮人,幾乎要絕食,很有些恐慌。俄國革命以后的藏著紙盧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這樣的罷;至多,不過更深更大罷了。我只得探聽,鈔票可能折價換到現(xiàn)銀呢?說是沒有行市。幸而終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幾。我非常高興,趕緊去賣了一半。后來又漲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興,全去換了現(xiàn)銀,沉墊墊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倘在平時,錢鋪子如果少給我一個銅元,我是決不答應(yīng)的。但我當一包現(xiàn)銀塞在懷中,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fā)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的盛世。為什么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我們不必恭讀《欽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審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讀的《鑒略》,——還嫌煩重,則看《歷代紀元編》,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國古”的中華,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但在新近編纂的所謂“歷史教科書”一流東西里,卻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說:咱們向來就很好的。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xiàn)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shù)見不鮮的。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zhàn)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于那一面,但又屬于無論那一面。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nèi)プ霭傩?,——不敢,是拿他們?nèi)プ雠qR,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么奴隸規(guī)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上У氖峭鶗簳r沒有誰能定。舉其大者,則如五胡十六國的時候,黃巢的時候,五代時候,宋末元末時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以外,都還要受意外的災殃。張獻忠的脾氣更古怪了,不服役納糧的要殺,服役納糧的也要殺,敵他的要殺,降他的也要殺:將奴隸規(guī)則毀得粉碎。這時候,百姓就希望來一個另外的主子,較47 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guī)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guī)則,使他們可上奴隸的軌道。“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憤言而已,決心實行的不多見。實際上大概是群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后,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guī)則是不像現(xiàn)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shè)些什么“漢族發(fā)祥時代”“漢族發(fā)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灣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shù)恼f法在這里——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作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這一種循環(huán),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那些作亂人物,從后日的“臣民”看來,是給“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說:“為圣天子驅(qū)除云爾?!爆F(xiàn)在入了那一時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國學家的崇奉國粹,文學家的贊嘆固有文明,道學家的熱心復古,可見于現(xiàn)狀都已不滿了。然而我們究竟正向著那一條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戰(zhàn)爭,稍富的遷進租界,婦孺則避入教堂里去了,因為那些地方都比較的“穩(wěn)”,暫不至于想做奴隸而不得??偠灾?,復古的,避難的,無智愚賢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了。但我們也就都像古人一樣,永久滿足于“古已有之”的時代么?都像復古家一樣,不滿于現(xiàn)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滿于現(xiàn)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而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二但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人們多起來了,加之以外國人。我常常想,凡有來到中國的,倘能疾首蹙額而憎惡中國,我敢誠意地捧獻我的感謝,因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國人的肉的!鶴見祐輔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記一個白人將到中國,預定的暫住時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還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有一天,他們兩人一同吃晚飯47 ——“在圓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獻著山海的珍味,談話就從古董,畫,政治這些開頭。電燈上罩著支那式的燈罩,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羅列的屋子中。什么無產(chǎn)階級呀,Proletariat呀那些事,就像不過在什么地方刮風?!拔乙幻嫣兆碓谥巧畹目諝庵?,一面深思著對于外人有著‘魅力’的這東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滿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F(xiàn)在西洋人也一樣,嘴里雖然說著Democracy呀,什么什么呀,而卻被魅于支那人費六千年而建筑起來的生活的美。一經(jīng)住過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風時候的萬丈的沙塵,每三月一回的督軍們的開戰(zhàn)游戲,都不能抹去這支那生活的魅力?!边@些話我現(xiàn)在還無力否認他。我們的古圣先賢既給與我們保古守舊的格言,但同時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國人的耐勞,中國人的多子,都就是辦酒的材料,到現(xiàn)在還為我們的愛國者所自詡的。西洋人初入中國時,被稱為蠻夷,自不免個個蹙額,但是,現(xiàn)在則時機已至,到了我們將曾經(jīng)獻于北魏,獻于金,獻于元,獻于清的盛宴,來獻給他們的時候了。出則汽車,行則保護:雖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雖或被劫,然而必得賠償?shù)?孫美瑤擄去他們站在軍前,還使官兵不敢開火。何況在華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時候,自然也就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有些樂觀的愛國者,也許反而欣然色喜,以為他們將要開始被中國同化了罷。古人曾以女人作茍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親”,今人還用子女玉帛為作奴的贄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有外國的誰,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xiàn)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xiàn)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貼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們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罷——“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左傳》昭公七年)但是“臺”沒有臣,不是太苦了么?無須擔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47 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臺”,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驅(qū)使了。如此連環(huán),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雖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離現(xiàn)在也太遼遠了,但“復古家”盡可不必悲觀的。太平的景象還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處士來橫議么?對國民如何專橫,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猶是差等的遺風么?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實并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只有滿人已經(jīng)退席,和先前稍不同。因此我們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筵宴,有燒烤,有翅席,有便飯,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飯,路傍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見《現(xiàn)代評論》二十一期)。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shù)糜肋h的詛咒!外國人中,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養(yǎng)尊處優(yōu),因此受了蠱惑,昧卻靈性而贊嘆者,也還可恕的??墒沁€有兩種,其一是以中國人為劣種,只配悉照原來模樣,因而故意稱贊中國的舊物。其一是愿世間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興趣,到中國看辮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麗看笠子,倘若服飾一樣,便索然無味了,因而來反對亞洲的歐化。這些都可憎惡。至于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便贊美中國人,則也許別有意思罷。但是,轎夫如果能對坐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不是現(xiàn)在似的中國了。這文明,不但使外國人陶醉,也早使中國一切人們無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為古代傳來而至今還在的許多差別,使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并且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卻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于是大小無數(shù)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xiàn)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這人肉的筵宴現(xiàn)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考題考點】47 1.本文概述作者談古論今,由鈔票貶值指出中國人是很容易變成奴隸的,而且變成之后,還萬分喜歡。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也就是說,整個封建歷史中,百姓始終處在橫遭迫害的地位,至多爭到過做奴隸的資格而已。所謂中國歷史的“一治一亂”,無非是“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艾F(xiàn)在入了哪一時代”呢?現(xiàn)實中人們逃避戰(zhàn)亂,復古家卻心向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這不恰好證明現(xiàn)在是連“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都不如嗎!于是,魯迅明確地號召,要求青年去創(chuàng)造“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外國人也在贊美中國的“固有文明”,因為他們在中國享受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建筑起來的“生活美”。文章深刻揭露了中國統(tǒng)治者繼續(xù)制造吃人筵席,對外國侵略者獻媚屈服的丑行。于是中外一致地維護著血淋淋的吃人筵席。接著文章深一層地探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等級制。古時人有十等,而當今的統(tǒng)治者變本加厲;“對國民如何專橫,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猶是差等的遺風么?”于是外國侵略者被奉為上賓,而人民依舊在最底層掙扎。最后對中國現(xiàn)狀的評判體現(xiàn)了魯迅的深刻:“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庇谑菍η嗄臧l(fā)出熱烈的號召:“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徹底消除吃人的根基,推翻舊社會!2.中心思想本文通過以銀零貶值時期折現(xiàn)銀的小故事為引,以及“同化”“生活美”等實例,對復古主義的實質(zhì)作了深刻剖析,對封建歷史和黑暗現(xiàn)實也作了揭露批判,同時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zhì)也予以揭發(fā)。在徹底否定了現(xiàn)實后,向青年人發(fā)出反帝反封建,推翻舊社會,建立一個新世界的號召。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剖析歷史。從民族心理的角度揭露中國歷史的實質(zhì)是人民當奴隸的歷史,以此回擊復古主義的反動思潮。要求青年創(chuàng)建“第三樣時代”。47 第二部分,從民族文化角度寫軍閥統(tǒng)治下的黑暗現(xiàn)實,剖析中國“固有文明”的實質(zhì)是封建的等級制度,揭露帝國主義贊頌中國精神文明的罪惡用心是為了侵略,為了讓中國人當奴隸。因此號召青年反帝反封建,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世界。4.寫作特點1.“燈下漫筆”,即燈下隨想,因而行文上便縱意而談,無所拘束,但漫而有致,有清晰的線索勾連全文。作者從文章的第一部分起筆,引述親身所歷的時代變遷,自然轉(zhuǎn)入對古代史實的考察,經(jīng)過現(xiàn)實與歷史的對比聯(lián)系后,又自然導入對新時代的呼喚。內(nèi)在邏輯嚴密,論證環(huán)環(huán)相扣,文章有很強的說服力。2.形象化手法。與理論概括相結(jié)合,魯迅雜文的突出之處就在于常常借形象來說明道理,他不僅能在較高層次作歷史的概括,而且善于化艱深為平易,變抽象為具體。如文章第二部分借吃人的“筵宴”巧妙描繪現(xiàn)實社會,揭露封建等級制度下統(tǒng)治階級享用的“燒烤、翅席”,而百姓則“茅檐下也有淡飯,路旁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在鮮明的形象對比中,將丑惡的社會本質(zhì)揭露得淋漓盡致。3.感情雄渾深厚。文中表現(xiàn)出魯迅雄渾深厚的感情,他針砭時弊,痛斥統(tǒng)治集團,向青年發(fā)出號召,增強了議論的感染力,也增加了文章的戰(zhàn)斗力。11.談時間梁實秋【原文】希臘哲學家Diogenes經(jīng)常睡在一只瓦缸里,有一天亞力山大皇帝走去看他,以皇帝的慣用的口吻問他:“你對我有什么請求嗎?”這位玩世不恭的哲人翻了翻白眼,答道:“我請求你走開一點,不要遮住我的陽光。”這個家喻戶曉的小故事,究竟涵義何在,恐怕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通常總是覺得那位哲人視尊榮猶敝屣,富貴如浮云,雖然皇帝駕到,殊無異于等閑之輩,不但對他無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別的假以顏色。可是約翰孫博士另有一種看法,他認為應(yīng)該注意的是那陽光,陽光不是皇帝所能賜予的,所以請求他不要把他所不能賜予的奪了去。這個請求不能算奢,卻是用意深刻。因此約翰孫博士由“光陰”悟到“時間”,時間也者雖然也是極為寶貴,而也是常常被47 人劫奪的?!叭松粷M百”,大致是不錯的。當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沒有,不過期頤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數(shù)十寒暑當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蘇東坡所謂“睡眠去其半”,稍嫌有點夸張,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總是有的。童蒙一段時期,說它是天真未鑿也好,說它是昏昧無知也好,反正是渾渾噩噩,不知不覺;及至壽登耄耋,老誖聾暝,甚至“佳麗當前,未能繾綣”,比死人多一口氣,也沒有多少生趣可言。掐頭去尾,人生所余無幾。就是這短暫的一生,時間亦不見得能由我們自己支配。約翰孫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動輒登門拜訪,不管你正在怎樣忙碌,他覺得賓至如歸,這種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覺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樣嚴重的“時間之賊”。他只是在我們的有限的資本上抽取一點捐稅而已。我們的時間之大宗的消耗,怕還是要由我們自己負責。有人說:“時間即生命”,也有人說:“時間即金錢”。二說均是,因為有人根本認為金錢即生命。不過細想一下,有命斯有財,命之不存,財于何有?要錢不要命者,固然實繁有徒,但是舍財不舍命,仍然是較聰明的辦法。所以淮南子說:“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蔽覀冇讜r,誰沒有作過“惜陰說”之類的課藝?可是誰又能趁早體會到時間之“難得而易失?”我小的時候,家里請了一位教師,書房桌上有一座鐘,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師不注意的時候把時針往前撥快半個鐘頭,以便提早放學,后來被老師覺察了,他用朱筆在窗戶紙上的太陽陰影畫一痕記,作為放學的時刻,這才息了逃學的念頭。時光不斷的流轉(zhuǎn),任誰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每天撕一張日歷,日歷越來越薄,快要撕完的時候便不免矍然以驚,驚的是又臨歲晚,假使我們把幾十冊日歷裝為合訂本,那便象征我們的全部的生命,我們一頁一頁的往下扯,該是什么樣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還會遠嗎?”可是你一共能看見幾次冬盡春來呢?不可挽住的就讓它去罷!問題在,我們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時間,如何去打發(fā)它。梁任公先生最惡聞“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煩的人才忍心的去“殺時間”。他認為一個人要做的事太多,時間根本不夠用,那里有時間可供消遣?不過打發(fā)時間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見運河上舟楫往來,熙熙攘攘,顧問左右:“他們都在忙些什么?”和珅侍衛(wèi)在側(cè),脫口而出:“無非名利二字”。這答案相當正確,我們不可以人廢言。不過三代以下唯恐其47 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當中還是利的成份大些?!叭藶樨斔?,鳥為食亡”,時間即金錢之說仍屬不誣。詩人渥資華斯有句:“塵世耗用我們的時間太多了,夙興夜寐,賺錢揮霍,把我們的精力都浪費掉了?!彼杂腥藢幙啥蒇E山林,享受那清風明月,“侶魚蝦而友麋鹿”,過那高蹈隱逸的生活。詩人濟慈寧愿長時間的守著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為那是人間至樂?;翟诖髽涞紫?lián)P槌打鐵,“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劉伶“止則操厄執(zhí)觚,動則絮榼提壺”,一生中無思無慮其樂陶陶。這又是一種頗不尋常的方式。最徹底的超然的例子是傳燈錄所記載的:“南泉和尚問陸亙曰:“大夫十二時中作么生?”陸云:‘寸絲不掛!’”寸絲不掛即是了無掛礙之謂,“原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境界高超極了,可以說是“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根本不發(fā)生什么時間問題。人,誠如波斯詩人莪謨伽耶瑪所說,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時并非本愿,去時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的在世間逗留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內(nèi),我們是以心為形役呢,還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還是參究生死直超三界呢?這大主意須要自己拿。1963年《秋室雜文》【考題考點】1.本文概述在這篇文章中,梁實秋以自己和古今中外許多名人賢士對時間的深刻體悟,論述了如何度過我們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時間問題,提出了時間固然是生命和金錢,但如何打發(fā)時間卻反映了不同人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文章最后提出了要大家珍視時間,要正確地看待時間的價值問題,要求人們認真去思考一下是“以心為形役”還是選擇“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問題。2.中心思想作者從生活中最常見的“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跳動”的事情入手,用輕松的語言,告訴我們時間寶貴,“時間就是生命”,希望年輕人珍惜時間,珍惜生命。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八段,可分三層。47 第一層(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引論,提出問題。作家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哲學家、文學家對時間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引出論題:時間是極為寶貴的,在人短暫的一生中應(yīng)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時間?第二層(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和論述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時間。四、五自然段從人們對時間的不同看法分析時間的內(nèi)涵,論述“惜陰說”的必要性。六、七自然段先提出“不可挽住的就讓它去罷”,然后針對“我們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時間”,論述如何打發(fā)時光的不同方式,列舉古今中外不同層次的名人賢士對時間的不同處理和運用。由此可以看出“人各有不同,士各有志”。第三層(第八自然段)結(jié)論,提出自己的主張。即要求大家珍視時間,要正確地看待時間的價值問題,不能“胡里胡涂地在世間逗留一段時間”,而要好好地去思考是“以心為形役”還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四、本文寫作特點1.論點鮮明,比較論證和歸納論證方法并用。本文是一篇議論性隨筆,看似形散,但文章卻圍繞中心論點來展開多層論述。文章中,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時間,多采用由個別到個別的比較論證法。比較論證法中,又包含對比論證法。2.大量運用旁征博引來說理論事。作者學識淵博,思路活躍,善于旁征博引、引經(jīng)據(jù)典,并能將中西方文學典故融會貫通。3.篇幅語言與基調(diào)。在文章的篇幅上,作者力求濃縮;在語言上,崇尚簡潔和典雅;在基調(diào)上,顯示出平和、閑適的特點。12.論快樂錢鐘書【原文】在舊書鋪里買回來維尼(Vigny)的《詩人日記》,信手翻開,就看見有趣的一條。他說,在法語里,喜樂(bonheur)一個名詞是“好”和“鐘點”兩字拼成,可見好事多磨,只是個把鐘頭的玩意兒。我們聯(lián)想到我們本國話的說法,也同樣47 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樂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樂事的飄瞥難留,極清楚地指示出來。所以我們又慨嘆說:“歡娛嫌夜短!”因為人在高興的時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無聊,愈覺得日腳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別慢。德語的沉悶(Langeweile)一字,據(jù)字面上直譯,就是“長時間”的意思?!段饔斡洝防镄『镒訉O行者說:“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边@種神話,確反映著人類的心理。天上比人間舒服歡樂,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間一年在天上只當一日過。以此類推,地獄里比人間世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難度。段成式《酉陽雜俎》就說:“鬼言三年,人間三日?!毕尤松檀俚娜耍媸亲睢翱旎睢钡娜?反過來說,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歲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間已經(jīng)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還是個初滿月的小孩。但是這種“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廣異記》載崔參軍捉狐妖,“以桃枝決五下”,長孫無忌說罰得太輕,崔答:“五下是人間五百下,殊非小刑?!笨梢娰u老祝壽等等,在地上最為相宜,而刑罰呢,應(yīng)該到天上去受。“永遠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xiàn),并且荒謬得不能成立。快樂的決不會永久;我們說永遠快樂,正好像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同樣地自相矛盾。在高興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進了油滑。象浮士德那樣,我們空對瞬息即逝的時間喊著說:“逗留一會兒罷!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該向痛苦里去找。不講別的,只要一個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約不來的下午,或者一課沉悶的聽講——這許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嘗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這里,留戀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快樂在人生里,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幾分鐘或者幾天的快樂賺我們活了一世,忍受著許多痛苦。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努力的歷史。在我們追求和等候的時候,生命又不知不覺地偷度過去。也許我們只是時間消費的籌碼,活了一世不過是為那一世的歲月充當殉葬品,根本不會享到快樂。但是我們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當,我們還理想死后有個天堂,在那里——謝上帝,也有這一天!我們終于享受到永遠的快樂。你看,快樂的引誘,不僅像電兔子和方糖,使我們?nèi)淌芰巳松曳路疳炪^上的魚餌,竟使我們甘心去死。這樣說來,人生雖然痛苦,卻并不悲觀,因為它始終抱著快樂的希望;現(xiàn)在的帳,我們預支了將來去付。47 為了快活,我們甚至于愿意慢死。穆勒曾把“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比較。假使豬真知道快活,那末豬和蘇格拉底也相去無幾了。豬是否能快樂得像人,我們不知道;但是人會容易滿足得像豬,我們是??匆姷?。把快樂分肉體的和精神的兩種,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的,盡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zhì)刺激。小孩子初生下來,吃飽了奶就乖乖的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雖然它身體感覺舒服。緣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體還沒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狀態(tài)。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輕松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diào)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那時刻的靈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怕接觸空氣,雖然空氣和陽光都是好東西??鞓窌r的你,一定心無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覺快樂,你那時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同樣心安理得。有最潔白的良心,跟全沒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發(fā)現(xiàn)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人類文化又進一步。發(fā)現(xiàn)這個道理,和發(fā)現(xiàn)是非善惡取決于公理而不取決于暴力,一樣重要。公理發(fā)現(xiàn)以后,從此世界上沒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發(fā)現(xiàn)了精神是一切快樂的根據(jù),從此痛苦失掉它們的可怕,肉體減少了專制。精神的煉金術(shù)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于是,燒了房子,有慶賀的人;一簞食,一瓢飲,有不改其樂的人;千災百毒,有談笑自若的人。所以我們前面說,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譬如從寫《先知書》的所羅門直到做《海風》詩的馬拉梅(Malarme),都覺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體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樂,從病痛里濾出快活來,使健康的消失有種賠償。蘇東坡詩就說:“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蓖醯ぢ础督袷勒f》也記毛稚黃善病,人以為憂,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為躁熱人道耳!”在著重體育的西洋,我們也可以找著同樣達觀的人。工愁善病的諾凡利斯(Novalis)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種病的哲學,說病是“教人學會休息的女教師”。羅登巴煦(Rodenbach)的詩集里有專詠病味的一卷,說病是“靈魂的洗滌”。身體結(jié)實、喜歡活動的人采用了這個觀點,就對病痛也感到另有風味。頑健粗壯的十八世紀德國詩人白洛柯斯(B.H.Brockes)第一次害病,覺得是一個“可驚異的大發(fā)現(xiàn)”。對于這種人,人生還有什么威脅?這種快樂把忍受變?yōu)橄硎?,是精神對于物質(zhì)的大勝利。靈魂可以47 自主——同時也許是自欺。能一貫抱這種態(tài)度的人,當然是大哲學家,但是誰知道他不也是個大傻子?是的,這有點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于人生觀開的玩笑。(1941年12月上海開明書店《寫在人生邊上》)【考題考點】1.本文概述文章從語言學、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快樂,認為快樂是短暫的,是精神的,也是人生的希望。“發(fā)現(xiàn)這個道理和發(fā)現(xiàn)是非善惡取決于公理而不取決于暴力一樣重要”,因為人們?nèi)缒軋?zhí)著于這種希望,人生就能樂觀。2.中心思想作者通過對“快樂”這一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有感而發(fā),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快樂雖是短暫的、渺茫的,但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快樂無時無處不在,快樂在于生命主體對它的把握與理解。因為快樂是由精神決定的,在痛苦和忍受中找快樂,是精神對物質(zhì)的勝利,對快樂的追求與希望是人生精神力量的源泉。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共6個自然段,可分為6部分。第1段,由維尼的《詩人日記》中“喜樂”一詞,聯(lián)想到德語中的“快樂”及中國《西游記》、段成式《酉陽雜俎》、戴君孚《廣異記》中有關(guān)“快樂”的描述,說明人生一切樂事其實都飄瞥難留。第2段,“永遠快樂”這句話,本是世人的美好愿望和對他人的祝福,然而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xiàn),而且荒謬得不能成立。因為“快樂”瞬息即逝,而留戀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不留戀的東西。第3段,用小孩子吃藥時的方糖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作比喻,說明人生一世,是在幾分鐘或者幾天的快樂引誘下的,其實,這中間忍受著許多痛苦。人生雖痛苦,但并不悲觀,因為它終抱著快樂的希望,這才是這一段所要表現(xiàn)的。第4段,借用“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的比較,說明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的,盡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zhì)刺激。第5段,從古今中外從苦痛中體會到快樂的例子,導出這一節(jié)的論點:精神的煉金術(shù)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把忍受變?yōu)橄硎?,是精神對于物質(zhì)的最大勝利。47 第6段,只用短短的三句話,總結(jié)全文。人的人生觀可以是卑微的,可以是高尚的;可以是典型的,亦可是世俗的,甚或是純粹精神的,然而人生卻是實實在在的,其中多的是瑣屑和雜亂,而且到處都存在著矛盾,就看你如何去化解這些矛盾了。4.寫作特點1.多重例證。無論是大部頭的學術(shù)著作,還是幽默雋永的小品文,作者都反對孤證,他哪怕是說明一個很小的道理,也會舉出一大堆例子來。如課文第1段中,“快樂”一詞,他就舉出法語、德語的不同構(gòu)詞,還引用《西游記》《酉陽雜俎》《廣異記》中的記述,讓你確實相信,無論古今中外,快樂的事情易逝難留。再如談到快樂由精神決定時,又是從實際生活中人們的種種態(tài)度,到中、外學者,詩人的著述,都找到合理論證,證明精神的煉金術(shù)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寫作構(gòu)思,調(diào)配材料,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了物為我用,旁征博引。2.博喻論證。博喻即連續(xù)運用不同的幾個比喻來說明事理。這也是作者的一貫風格。在論述人活一輩子,快樂只有很少的時候,而其他大部分時光只是痛苦時,作者不光以誘小孩子吃藥時的方糖與誘狗賽跑的電兔子為喻,也用了釣鉤上的魚餌,比喻那幾分鐘或幾天的快樂竟“騙”得我們活了一輩子。13.選擇與安排朱光潛在作文運思時,最重要而且最艱苦的工作不在搜尋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將它們加以選擇與安排,這就等于說,給它們一個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生糙的鋼鐵,選擇與安排才顯出藝術(shù)的錘煉刻畫。就生糙的材料說,世間可想到可說出的話,從前人在大體上都已經(jīng)想過說過;然而后來人卻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說,因為每個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與經(jīng)驗,所想所說的雖大體上仍是那樣的話,而想與說的方式卻各不相同。變遷了形式,就變遷了內(nèi)容。所以他所想所說盡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談,而實際上卻可以是一種新鮮的作品,如果選擇與安排給了它一個新的形式和新的生命的話。“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在大體上和“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表現(xiàn)同樣的情致,而各有各的佳妙處,所以我們不能說后者對于前者是重復或是抄襲。莎士比亞寫過夏洛克以后,許多作家接著寫過同樣典型的守財奴(莫里哀的阿爾巴貢和巴爾扎克的葛朗臺是47 著例),也還是一樣入情入理。材料盡管大致相同,每個作家有他的不同的選擇與安排,這就是說,有他的獨到的藝術(shù)手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藝術(shù)成就。最好的文章,像英國小說家斯威夫特所說的,須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層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選擇,找最好的層次要靠安排。其實這兩樁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處世到處都用得著,一切成功和失敗的樞紐都在此。在戰(zhàn)爭中我常注意用兵,覺得它和作文的訣竅完全相同。善將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許多人用,疲癃殘疾的和沒有訓練、沒有紀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調(diào)動,反而成為累贅或障礙。一篇文章中每一個意思或字句就是一個兵,你在調(diào)用之前,須加一番檢閱,不能作戰(zhàn)的,須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銳,讓他們各站各的崗位,各發(fā)揮各的效能。排定崗位就是擺陣勢,在文章上叫做“布局”。在調(diào)兵布陣時,步、騎、炮、工、輜須有聯(lián)絡(luò)照顧,將、校、尉、士、卒須按部就班,全戰(zhàn)線的中堅與側(cè)翼,前鋒與后備,尤須有條不紊。雖是精銳,如果擺布不周密,紀律不嚴明,那也就成為烏合之眾,打不來勝仗。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種陣勢,每一段就是一個隊伍,擺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發(fā)生最大的效用。文章的通病不外兩種:不知選擇和不知安排。第一步是選擇。斯蒂文森說:文學是“剪裁的藝術(shù)”。剪裁就是選擇的消極方面。有選擇就必有排棄,有割愛。在興酣采烈時,我們往往覺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樣樣都好,尤其是費過苦心得來的,要把它一筆勾銷,似未免可惜。所以割愛是大難事,它需要客觀的冷靜,尤其需要謹嚴的自我批評。不知選擇大半由于思想的懶惰和虛榮心所生的錯覺。遇到一個題目來,不肯朝深一層想,只浮光掠影地湊合一些實在是膚淺陳腐而自以為新奇的意思,就把它們和盤托出。我??创髮W生的論文,把一個題目所有的話都一五一十地說出來,每一點都約略提及,可是沒有一點說得透徹,甚至前后重復或自相矛盾。如果有幾個人同做一個題目,說的話和那話說出來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來只覺得“天下老鴉一般黑”。這種文章如何能說服讀者或感動讀者?這里我們可以再就用兵打比譬,用兵致勝的要訣在占領(lǐng)要塞,擊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風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說法。如果虛耗兵力于無戰(zhàn)略性的地點,等到自己的實力消耗盡了,敵人的要塞和主力還屹然未動,那還能希望打什么勝仗?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錯誤正與此相同。在藝術(shù)和在自然一樣,最有效的方式常是最經(jīng)濟的方式,浪費不僅是虧損而且也是傷害。與其用有限的力量于十件事上而不能把任何47 一件事做得好,不如以同樣的力量集中在一件事上,把它做得斬釘截鐵。做文章也是如此。世間沒有說得完的話,你想把它說完,只見得你愚蠢;你沒有理由可說人人都說的話,除非你比旁人說得好,而這卻不是把所有的話都說完所能辦到的。每篇文章必有一個主旨,你須把著重點完全擺在這主旨上,在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盡致,使你所寫的事理情態(tài)成一個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樣。讀者看到,馬上就可以得到一個強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說服和感動。這就是選擇,這就是攻堅破銳。我們最好拿戲劇小說來說明選擇的道理。戲劇和小說都描寫人和事。人和事的錯綜關(guān)系向來極繁復,一個人和許多人有因緣,一件事和許多事有聯(lián)絡(luò),如果把這些關(guān)系輾轉(zhuǎn)追溯下去,可以推演到無窮。一部戲劇或小說只在這無窮的人事關(guān)系中割出一個片段來,使它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許多在其他方面雖有關(guān)系而在所寫的一方面無大關(guān)系的事事物物,都須斬斷撇開。我們在談劫生辰綱的梁山泊好漢,生辰綱所要送到的那個豪貴場合也許值得描寫,而我們卻不能去管。誰不想知道哈姆雷特在威登堡的留學生活,但是我們現(xiàn)在只談他的家庭悲劇,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都不許我們搬到威登堡去看一看。再就劃定的小范圍來說,一部小說或戲劇須取一個主要角色或主要故事做中心,其余的人物故事穿插,須能烘托這主角的性格或理清這主要故事的線索,適可而止,多插一個人或一件事就顯得臃腫繁蕪。再就一個角色或一個故事的細節(jié)來說,那是數(shù)不盡的,你必須有選擇,而選擇某一個細節(jié),必須有典型性,選了它其余無數(shù)細節(jié)就都可不言而喻。慳吝人到處慳吝,吳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寫嚴監(jiān)生,只挑選他臨死時看見油燈里有兩莖燈芯不閉眼一事?!都t樓夢》對于妙玉著筆墨最少,而她那既冷僻而又不忘情的心理卻令我們一見不忘。劉姥姥吃過的茶杯她叫人擲去,卻將自己用的綠玉斗斟茶給寶玉;寶玉做壽,眾姊妹鬧得歡天喜地,她一人枯坐參禪,卻暗地遞一張粉紅箋的賀帖。寥寥數(shù)筆,把一個性格,一種情境,寫得活靈活現(xiàn)。在這些地方多加玩索,我們就可悟出選擇的道理。選擇之外,第二件要事就是安排,就是擺陣勢。兵家有所謂“常山蛇陣”,它的特點是“擊首則尾應(yīng),擊尾則首應(yīng),擊腹則首尾俱應(yīng)”。亞里士多德在《詩學》里論戲劇結(jié)構(gòu)說它要完整,于是替“完整”一詞下了一個貌似平凡而實則精深的定義:“我所謂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頭,有中段,有尾。頭無須有任何事物在前面籠蓋著,而后面卻必須有事物承接著。中段要前面既有事物籠蓋著,后面47 又有事物承接著。尾須有事物在前面籠蓋著,卻不須有事物在后面承接著?!边@與“常山蛇陣”的定義其實是一樣。用近代語言來說,一個藝術(shù)品必須為完整的有機體,必須是一件有生命的東西。有生命的東西第一須有頭有尾有中段,第二是頭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氣貫注于全體,某一部分受影響,其余各部分不能麻木不仁。一個好的陣形應(yīng)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布局也應(yīng)如此。一段話如果丟去仍于全文無害,那段話就是贅疣;一段話如果搬動位置仍于全文無害,那篇文章的布局就欠斟酌。布局愈松懈,文章的活力就愈薄弱。從前中國文人講文章義法,常把布局當作呆板的形式來談,例如全篇局勢須有起承轉(zhuǎn)合,脈絡(luò)須有起伏呼應(yīng),聲調(diào)須有抑揚頓挫,命意須有正反側(cè),如作字畫,有陰陽向背。這些話固然也有它們的道理,不過它們是由分析作品得來的,離開作品而空談義法,就不免等于紙上談兵。我們想懂得布局的訣竅,最好是自己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時,自己在寫作時,多費苦心衡量斟酌。最好的分析材料是西方戲劇杰作,因為它們的結(jié)構(gòu)通常都極嚴密。習作戲劇也是學布局的最好方法,因為戲劇須把動作表現(xiàn)于有限時間與有限空間之中,如果起伏呼應(yīng)不緊湊,就不能集中觀眾的興趣和產(chǎn)生緊張的情緒。我國史部要籍如《左傳》、《史記》之類在布局上大半也特別講究,值得細心體會。一篇完美的作品,如果細細分析,在結(jié)構(gòu)上必具備下面的兩個要件:第一是層次清楚。文學像德國學者萊辛所說的,因為用在時間上承續(xù)的詞語為媒介,是沿著一條線綿延下去。如果同時有許多事態(tài)線索,我們不能把它們同時擺在一個平面上,如同圖畫上許多事物平列并存;我們必須把它們在時間上分先后,說完一點,再接著說另一點,如此生發(fā)下去。這許多要說的話,誰說在先,誰說在后,須有一個層次。層次清楚,才有上文所說的頭尾和中段。文章起頭最難,因為起頭是選定出發(fā)點,以后層出不窮的意思都由這出發(fā)點順次生發(fā)出來,如幼芽生發(fā)出根干枝葉。文章只有生發(fā),才能成為完整的有機體。所謂“生發(fā)”,是上文意思生發(fā)下文意思,上文有所生發(fā),下文才有所承接。文章的“不通”有多種,最厲害的是上氣不接下氣,上段上句的意思沒有交代清楚就擱起,下段下句的意思沒有伏根就47 突然出現(xiàn)。順著意思的自然生發(fā)脈絡(luò)必有銜接,不致有脫節(jié)斷氣的毛病,而且意思可以融貫,不致有前后矛盾的毛病。打自己耳光,是文章最大的弱點。章實齋在韓退之《送孟東野序》里挑出過一個很好的例。上文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下文接著說“伊尹鳴商,周公鳴周”,伊尹、周公并非不得其平。這是自相矛盾,下文意思不是從上文意思很邏輯地生發(fā)出來。意思互相生發(fā),就能互相呼應(yīng),也就能以類相聚,不相雜亂。雜亂有兩種:一是應(yīng)該在前一段說的話遺漏著不說,到后來一段不很相稱的地方勉強插進去;一是在上文已說過的話,到下文再重復說一遍。這些毛病的根由都在思想疏懈。思想如果謹嚴,條理自然縝密。第二是輕重分明。文章不僅要分層次,尤其要分輕重。輕重猶如圖畫的陰陽光影,一則可以避免單調(diào),起抑揚頓挫之致;二則輕重相形,重者愈顯得重,可以產(chǎn)生較強烈的效果。一部戲劇或小說的人物和故事如果不分賓主,群龍無首,必定顯得零亂蕪雜。一篇說理文如果有五六層意思都平鋪并重,它一定平淡無力,不能說服讀者。藝術(shù)的特征是完整,完與整是相因的,整一才能完美。在許多意思并存時,想產(chǎn)生整一的印象,它們必須輕重分明。文章無論長短,一篇須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須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綱,由主旨生發(fā)出來的意思是目。綱必須能領(lǐng)目,目必須附麗于綱,尊卑就序,然后全體自能整一?!捌┤绫背骄悠渌娦枪爸?。一篇文章的主旨應(yīng)有這種氣象,眾星也要分大小遠近。主旨是著重點,有如照像投影的焦點,其余所有意思都附在周圍,漸遠漸淡。在文章中顯出輕重通常不外兩種辦法:第一是在層次上顯出。同是一個意思,擺的地位不同,所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不過我們不能指定某一地位是天然的著重點。起頭有時可以成為著重點,因為它籠蓋全篇,對讀者可以生“先入為主”的效果;收尾通常不能不著重,虎頭蛇尾是文章的大忌諱,作家往往一層深一層地掘下去,不斷地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使他不能不讀到終了,到終了主旨才見分曉,故事才告結(jié)束,謎語才露謎底。中段承上啟下,也可以成為著重點,戲劇的頂點大半落在中段,可以為證。一個地方能否成為著重點,全看作者渲染烘托的技巧如何,我們不能定出法則,但是可以從分析名著(尤其是敘事文)中探得幾分消息。其次輕重可以在篇幅分量上顯出。就普遍情形說,意思重要,篇幅應(yīng)占多;意思不重要,篇幅應(yīng)占少。這不僅是為著題旨醒豁,也是要在比例勻稱上現(xiàn)出一點波瀾節(jié)奏,如同圖畫上的陰陽。輕重倒置在任何藝術(shù)作品中都是毛病。不過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名手立論或敘事,往往在四面渲染烘托,到了主旨所在,有如畫龍點睛,反而輕描淡寫地掠過去,不多著筆墨。從上面的話看來,我們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沒有一定的法。所以我們只略談原理,不像一般文法修辭書籍,在義法上多加剖析?!按蠼衬苷d人以規(guī)矩,47 不能使人巧。”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藝術(shù)的基本原則是寓變化于整齊,整齊易說,變化則全靠心靈的妙運,這是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究碱}考點】1.本文概述作者在本文中介紹了選擇與安排的重要性,選擇與安排的常見錯誤,以及原理和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觀點。作者認為文章寫作運思時,對材料要加以選擇、安排。特別強調(diào)文章選詞造句,結(jié)構(gòu)層次安排的重要性,因為“變遷了形式就變遷了內(nèi)容”。2.中心思想作文運思時,最重要最艱苦的工作不在搜集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將它們加以選擇與安排,即給它們一個完整的有生命的形式。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2自然段),點出文章主旨。第二部分(第3至第8自然段),重點論述了選擇與安排的要訣。分兩層闡述:第一層次(第3至第4自然段),談選擇。這個層次先是從理論上分析論說,文學是“剪裁的藝術(shù)”,選擇從消極方面來說,就是剪裁上的拋棄、割愛。不知選擇大半是由于思想的懶惰和虛榮心所生的錯覺。并舉出大學生的文章來做例子,又以用兵攻堅的事例進行類比論證,指出選擇的重點是文章的“主旨”,要重點完全擺在主旨上,在這上面鞭辟入里,突出于其他一切之上,這就是選擇。然后又舉出許多例子,說明選擇要選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使它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第二層次(第5至第8自然段),重點在談安排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技法。第5段以亞里士多德《詩學》中論戲劇結(jié)構(gòu)為論據(jù),闡明一篇好的文章必須注意布局:第一,須有頭有尾有中段;第二,頭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有一股生氣貫注于全體。第6段指出,想懂得布局的訣竅,最好是先分析研讀“完美的作品”,同時,自己在寫作時要“苦心衡量斟酌”。第7段和第8段分析結(jié)構(gòu)安排上兩個重要條件。第一是層次清楚。這要求哪些話在前,哪些話在后,須有47 一個層次。層次清楚了,才會有頭有尾,上文意思生發(fā)下文意思,文章前后自然生發(fā),脈絡(luò)銜接,不致脫節(jié)斷氣。關(guān)鍵是思想謹嚴,條理縝密。第二是輕重分明。以主旨為綱,綱須領(lǐng)目,目須附麗于綱,尊卑有序,然后全體自能整一,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具體的技法一是在層次上顯出;二是輕重也可以在篇幅分量上顯出。意思重要,篇幅占多,意思不重要,篇幅占少,這樣,題旨醒豁,比例勻稱。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指出僅懂得選擇安排的重要還不夠,還要學會靈活多變的運用,因為作文有一定的理,卻無一定的方法。4.寫作特點1.作者善于從古今中外的戲劇、小說、詩詞、史傳及經(jīng)籍中選取大量生動例證做論據(jù)內(nèi)容,用以證明或深化提出的論點。論述過程中又廣征博引、取用精當,從而使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建立在認真總結(jié)、吸取前人經(jīng)驗的堅實基礎(chǔ)之上,極具論證的威力。2.作者運用了類比論證方法,以用兵布陣的道理來說明如何寫好文章,比喻貼切生動,論證透辟通達,極有說服力。14.論學問弗朗西斯·培根【原文】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在娛樂上學問的主要的用處是幽居養(yǎng)靜;在裝飾上學問的用處是辭令;在長才上學問的用處是對于事務(wù)的判斷和處理。因為富于經(jīng)驗的人善于實行,也許能夠?qū)€別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斷;但是最好的有關(guān)大體的議論和對事務(wù)的計劃與布置,乃是從有學問的人來的。在學問上費時過多是偷懶;把學問過于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guī)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學問鍛煉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經(jīng)驗的鍛煉;蓋人的天賦有如野生的花草,他們需要學問的修剪;而學問的本身,若不受經(jīng)驗的限制,則其所指示的未免過于籠統(tǒng)。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shù)娜肆w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因為學問的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們;這種運用之道乃是學問以外,學問以上的一種智能,是由觀察體會才能得到的。不要為了辯駁而讀書,也不要為了信仰與盲從;也不要為了言談與議論;要以能權(quán)衡輕重、審察事理為目的。47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yīng)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讀他們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于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yīng)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有些書也可以請代表去讀,并且由別人替我作出節(jié)要來;但是這種辦法只適于次要的議論和次要的書籍;否則錄要的書就和蒸餾的水一樣,都是無味的東西。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因此,如果一個人寫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須有很好的記性;如果他很少與人會談,那么他就必須有很敏捷的機智;并且假如他讀書讀得很少的話,那么他就必須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shù)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變化氣質(zhì)?!辈惶厝绱耍裆系娜毕輿]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shù)膶W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各種的病患都有適當?shù)倪\動來治療似的?!暗厍颉庇幸嬗诮Y(jié)石和腎臟;射箭有益于胸肺;緩步有益于胃;騎馬有益于頭腦;諸如此類。同此,如果一個人心志不專,他頂好研究數(shù)學;因為在數(shù)學的證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專,他就非從頭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別異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經(jīng)院學派的著作,因為這一派的學者是條分縷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頂好研究律師們的案卷。如此看來,精神上各種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種專門的補救之方了?!究碱}考點】1.本文概述本文論述了讀書為學的用途和治學的目的與方法。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治學的目的是為了“能權(quán)衡輕重、審察事理”。在治學方法上,主張對不同的書采取不同的讀法,讀書應(yīng)該與會談交流、寫作、筆記結(jié)合起來。2.中心思想全文通過對學問的用途、讀書治學的目的與方法的論述,闡明讀書做學問“要以能權(quán)衡輕重、審察事理為目的”。3.結(jié)構(gòu)層次全文分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讀書治學的目的。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講為什么要讀書。作者說:“讀書為學底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47 才識?!弊x書能陶冶性情,忘掉煩惱;讀書能學習辭令,變化氣質(zhì);讀書能增長才識,提高處世能力。第二層次談治學的態(tài)度。作者認為經(jīng)驗是認識的基礎(chǔ),而自然和客觀物質(zhì)的存在就是認識的客觀源泉,也是經(jīng)驗的源泉。這里說的是知識和經(jīng)驗的辯證關(guān)系。第三層次談治學的目的?!奥斆鞯娜诉\用學問”“要以能權(quán)衡輕重、審察事理為目的”。第二自然段談讀書和治學的方法及其作用。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說不同的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讀的問題。有些書可嘗一嘗,讀一部分;有些書可以吞下,咀嚼消化;有些書可以全讀,但不必細讀;有些書(幾部書)要全讀、勤讀、用心讀;有些書可以請代表去讀,并替我作出節(jié)要。第二層次講治學也有多種方法,作者認為不僅閱讀是治學方法,會談、寫作與筆記也是治學方法,用不同方法可以獲得不同的知識。第三層次講要有針對性地有選擇地讀書,以彌補天性不足。所以這一自然段也不僅僅是介紹治學方法,同樣涉及了治學的作用及目的等問題。4.寫作特點1.《論學問》一文觀點深刻獨到,尤其有關(guān)知識學問的論述閃耀著唯物主義光芒,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論述過程中思想的表達嚴密緊湊,無懈可擊,如“學問鍛煉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經(jīng)驗底鍛煉”以及在論及讀書治學的同時指出會談、寫作與筆記也是治學方法等等。論述時采用歸納的論證法,材料翔實,結(jié)論可靠。文中還采用對比論證等方法,使觀點鮮明有力。2.這篇文章在語言上的特色是簡約樸素、準確精當,作者以其睿智精思和豐富的自身經(jīng)驗,對讀書為學問題,侃侃而談,從容不迫,平易近人??v觀全文,句式上全是判斷句和陳述句,沒有一句是疑問句和感嘆句。所作的判斷是直接判斷,因此語言簡約流暢,意理清晰明確。3.善用排比和比喻。大量運用了排比句式。這不僅使文章理意清晰,行文流暢,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氣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文章多處的比喻,便如讀“節(jié)要”那類書,就像喝蒸餾水一樣,都是無味的東西;借以說明這種方法只能適用于讀那些次要的書籍。再如,“學問鍛煉天性”這句話、這個道理是很抽象的,作者以修剪野生花草為喻,一下子就使它具體可感起來。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比喻都用在緊要的地方,恰到好處,這就使文章增強了生動性與形象性,從47 而增強了說服力與感染力。47
同類資料
更多
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統(tǒng)考教材議論文解析考題考點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