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10.(16.0分)閱讀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題。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選自《世說新語·方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③戲,了無遽容④。融謂使者曰:“冀⑤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眱盒爝M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選自《世說新語·言語》)【注釋】①被收:被逮捕。②中外:朝廷內(nèi)外。③琢釘:古時候一種兒童游戲。④遽(jù)??容:恐懼的臉色。⑤冀:希望。(1)下列加點的詞語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意與日去????????????????????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B.?元方入門不顧??????????顧野有麥場C.?時融兒大者九歲?????????學而時習之??????????????????????D.?二兒故琢釘戲????????????溫故而知新(2)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B.?相委而去??????????????????????博學而篤志C.?冀罪止于身??????????????????非得一人于井中?????????????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覆巢之下(3)下列句子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A.?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B.?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C.?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D.?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①與人期行,相委而去。②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5)上述兩文中的元方與孔融的兩個兒子年紀雖小,卻非等閑之輩,他們分別有哪些過人?之處?第11頁共11頁
10.(1)B(2)C(3)A(4)①和別人約好一起走,卻把人丟下,自己走(離開)了。②當時孔融的兩個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5)元方:知信明禮,機智聰明,明白事理,正直率真??兹诘膬蓚€兒子:年紀雖小,處變不驚,安定從容,無所畏懼,審時度勢,預料到災禍的到來。【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解析】【分析】⑴A:意志/打算;B:回頭看;C:當時/不時;D:仍然/舊知識。⑵A:才/于是,就;B:表順承/并列;C:在,介詞;D:的,結構助詞。⑶A這句話的意思是:父親難道見到過傾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不碎的鳥蛋嗎?據(jù)此可知正確的斷句應為: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故選A。⑷關鍵詞語,期:約定。委:舍棄。去:離開。①“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為:?(你父親)與人期行,相委而去。②這是判斷句。⑸面對友人的無理怒斥,元方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進行反駁,可見他知信明理,機智聰明,明白事理;當友人“慚,下車引之”他”入門不顧”可見其性格率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而其兩個兒子“故琢釘戲,了無遽容”,可見他們年紀雖小,卻處變不驚,安定從容,無所畏懼,而兒子說的話“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可見其審時度勢,預料災禍的到來。據(jù)此作答。?參考譯文:???孔融被逮捕,朝廷內(nèi)外非常驚恐。當時孔融的兩個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兒子仍然在玩琢釘游戲,一點惶恐的樣子都沒有??兹趯κ拐哒f:"罪責可以僅限于自己一身,兩個兒子可以保全性命嗎?"他的兒子從容地進言說:"父親難道見過傾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不碎的鳥蛋嗎?"不一會兒逮捕他們的差役果然也到了。第11頁共11頁
(一)文言文閱讀(17分)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意義和用法,與“夫君子之行”中的“之”相同的一項是(3分)A.下車引之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19.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B.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C.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D.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20.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3分)A.本文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jīng)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B.“學須靜也”的“學”已不是一般的學習,而含有修養(yǎng)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靜”不只是單純的寧靜’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是從正面說明淡泊與寧靜的重要性。D.本文用精煉簡短的文字,就把修身養(yǎng)性和治學為人之道講得清清楚楚,可謂言簡意賅,字字千金。2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②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第11頁共11頁
18.(3分)D結構助詞的19.(3分)C20.(3分)C反面論述21.(8分)①不能內(nèi)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沒辦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沒辦法達到遠大的目標。(“淡泊”“明”“致遠”各1分,大意1分)②年紀隨同時光疾速逝去,意志隨歲月而喪失,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什么貢獻,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陋室,到那時再后悔又怎么來得及!(“馳”“去”“復”各1分,大意1分)5.(12分)閱讀下面兩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題。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勚谒尉?。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下列語句中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B.淫慢則不能勵精淫:放縱C.國人道之道:講述D.險躁則不能治性治:治理(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及其家穿井/其一犬坐于前B.靜以修身/以刀劈狼首C.有聞而傳之者/溫故而知新D.國人道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3)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A.不能內(nèi)心平淡,隨遇而安,就沒辦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沒辦法完成遠大目標。B.第11頁共11頁
不能內(nèi)心平淡,隨遇而安,就沒辦法闡明意志,不能寧靜專一,就沒辦法達到遠大目標。C.不能內(nèi)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沒辦法闡明意志,不能寧靜專一,就沒辦法完成遠大目標。D.不能內(nèi)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沒辦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沒辦法達到遠大目標。(4)下列對選文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兩文說理透辟,但手法各異。甲文寓理于事,富有說服力;乙文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讓說理走向深刻。B.兩文結構清晰,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敘述,有開端、發(fā)展、結局;乙文從立志、學習、惜時三個層次進行闡述。C.兩文語言簡潔,各具特色。甲文語言凝練、幽默風趣;乙文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D.兩文皆短小精辟,引人深思。甲文告訴我們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態(tài)度,不能輕信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乙文告誡兒子要通過勤學獲取高官厚祿。(1)本題考查理解對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作出判斷。ABC.正確。D.有誤,句意: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yǎng)性情。治:修養(yǎng)。故選:D。(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其:代詞,他/其中的;B.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詞,用;C.而:連詞,表承接/表示承接。D.之:代詞,代指這件事/助詞,的。故選:C。(3)本題考查翻譯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第11頁共11頁
句中重點詞:淡泊,內(nèi)心淡泊,不慕名利。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句意為:不能內(nèi)心平淡,隨遇而安,就沒辦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沒辦法完成遠大目標。故選:A。(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jù)各個選項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斷正誤即可。ABC.正確;D.有誤,“乙文告誡兒子要通過勤學獲取高官厚祿”錯,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知勤學不是為了獲取高官厚祿。故選:D。答案:(1)D(2)C(3)A(4)D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完成5~8題。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有仙則名名:出名,有名B.惟吾德馨惟:只C.陶后鮮有聞鮮:少D.宜乎眾矣宜:合適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有龍則靈然則天下之事B.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第11頁共11頁
C.何陋之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D.可愛者甚蕃花之隱逸者也7.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A.雖然是簡陋的屋舍,唯有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B.雖然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清馨(就不感到簡陋了)。C.這是簡陋的屋舍,唯有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清馨(就不感到簡陋了)。D.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8.下列對選文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兩文皆用修辭。甲文使用對偶修辭,句子工整優(yōu)美;乙文使用擬人等修辭,語言形象生動。B.兩文語言皆駢散結合,甲文駢句為主,句式整齊,音韻諧美;乙文散句為主,錯落有致,富于變化。C.兩文皆點題狀物。甲文從居室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展開描寫表現(xiàn)陋室不陋;乙文從生長環(huán)境、形象、香氣等方面展開描寫,闡釋“獨愛蓮”的原因。D.兩文都借景抒情。甲文借“陋室”表達志趣;乙文通過贊美蓮表達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5.D宜:應當。6.BA項就/那么;C項賓語前置的標志/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相當于“……的事(東西)”/助詞,表判斷;B項都是疑問代詞,什么。7.D此句的翻譯一共有三處設錯點,第一處“斯”是“這”的意思;第二處“惟”是“只”的意思;第三處“馨”是“德行美好”的意思。8.DD項“兩文都借景抒情”說法錯誤,兩文都是托物言志。故選D項。(二)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11—14題。(11分)[甲]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雹茏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钡?1頁共11頁
⑤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雹拮迂曉?“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不亦說乎(同“悅”,愉快)B.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檢查、反省)C.非寧靜無以致遠(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D.險躁則不能治性(達到)12.下列對[甲]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1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甲]文第①則中的“君子”與[乙]文中的“君子”意思相同,都指有才德的人。B.[甲][乙]兩文都強調(diào)了要重視品德修養(yǎng),治學要有正確的方法,還要惜時。C.孔子提倡學習要與思考相結合;諸葛亮認為,學習必須寧靜、明志。D.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是指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14.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5分)(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分)譯文:??(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1分)譯文:?(3)年與時馳,意與日去。(2分)譯文:第11頁共11頁
??11.D12.C13.B14.(1)孔子說:“光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光思考卻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2)吃粗糧,喝冷水,彎起胳膊當枕頭,快樂就在其中了。(3)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四川省遂寧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14分)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撸骸岸∈洗┚靡蝗??!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耍蝗魺o聞也。三人成虎龐恭與太子質(zhì)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薄岸搜允杏谢ⅲ跣胖??”王曰:“寡人疑之矣?!薄叭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恭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蓖踉唬骸肮讶俗詾橹??!庇谑寝o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zhì),果不得見。(注:“龐恭”一作“龐蔥”)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分)A.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陳太丘與友期行》)B.王信之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十二章))C.寡人自為知/屠自后斷其股(《狼》)D.而讒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14.下列各句與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分)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狼》)B.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C.有聞而傳之者(《穿井得一人》)第11頁共11頁
D.夫君子之行(《誡子書》)1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1)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2)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16.對于傳言宋君和魏王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言?(4分)13.D14.C15.【答案】(1)尋到的消息如此,還不如不知道。(2分)(2)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2分)16【答案】.①宋君對于謠言將信將疑,令人問之于丁氏體現(xiàn)了他的“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求實求真精神;②魏王聽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見,立場不堅定,缺乏清醒的頭腦。(意思接近即可)③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傳言我們要不聽謠,不信謠,做到謠言止于智者。④提高自身素質(zhì)。(意思接近即可)(一點一分)(一)文言文閱讀(15分)閱讀下面選文,完成7——10題。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③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④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雹葑釉唬骸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雹拮釉唬骸案欢汕笠玻m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第11頁共11頁
A.不義而富且貴?富而可求也?B.吾日三省吾身日中不至C.不成人之惡是人之所惡也D.為人謀而不忠乎吾亦為之8.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B.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C.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D.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9.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選文①句中“學而時習之”和②句中“傳不習乎”,主要講的是學習方法。B.第⑥句中“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是從反面論述問題,主要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C.選文第③句和第⑤句都運用了對比手法,告誡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富與貴”。D.選文都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學習問題、做人的道理,對我們很有啟發(fā)意義。10.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7.A(A:均為“富貴,財富”之意;B:前者:每天,后者:中午;C:前者:陋習,不好的行為,后者:厭惡;D:前者:替;后者:做)8.C(依據(jù)后句,可知為C)9.B(應該講的是個人修養(yǎng))10.(1)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答對“不義”,1分,前后句各1分,共3分)(2)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成全他人的壞事;而小人的所作所為卻恰恰相反。(一句1分,共3分)第11頁共11頁